吳曉濱辭去輝瑞制藥一切職務的消息,讓整個醫藥圈久久不能平靜。在吳曉濱前后,默克、禮來、GSK,也紛紛傳來中國區或大中華區“掌門人”離開/調整的信息。
這背后,是中國醫改、藥改、機構改革重塑行業利益格局的大背景下,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博弈與震蕩。
據不完全統計,自2017年起,已有11家跨國藥企的中國區負責人離開。
當然,“鼓勵新藥,全球新”的藥改思路與醫??刭M為主導的深化醫改目標銜接之初,手握大量原研、創新藥物的跨國藥企,仍是較大的受益者。
2017年以來,跨國藥企在華的業績普遍向好。
4月25日,勃林格殷格翰公布2017年財報顯示,在過去的一年公司實現凈利潤額近181歐元,尤其在中國市場,取得兩位數的強勁增長,增幅超過了43%。
不久前,諾華公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中,也同比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,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銷售額增長至22億美元。
就在昨天,國家藥監局公告:已有條件批準默沙東九價HPV疫苗上市。從受理進口注冊申請,到有條件批準上市,用時僅8天!也許有人質疑審評審批程序,還有人質疑審批的適用人群差異太大(26歲VS45歲),但事實無法阻擋,默沙東將成為廣闊的中國HPV疫苗市場的首個“掘金者”。
然而,對于將中國市場視為長期“利潤奶?!钡目鐕幤?,面對中國政府鼓勵本土創新、仿制藥替代,醫保談判以量換價的改革趨勢已“初露崢嶸”,不得不未雨綢繆,迅速啟動新一輪在華戰略調整。
分析人士指出,中國區主帥的調整,只是跨國藥企整個戰略調整中的人事變化。接下來,它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拓展模式,投資力度、研發形式、市場準入和醫保談判策略,都將做出大的調整。
業績飄紅
原研藥入市加速,依然“稱雄”中國市場
伴隨著兩票制、藥代備案制、新藥審評審批等政策的不斷落地,醫藥傳統的營銷模式遭受重大沖擊,轉型升級已成為跨國藥企必須要面對的課題。盡管各家跨國藥企的轉型之路尚在摸索之中,但目前已初顯成效。
據勃林格殷格翰2017年財報顯示,公司旗下吉泰瑞、歐唐靜、雙加和維加特四款藥物在中國獲批。同時,與梅里亞成功整合之后,勃林格殷格翰的動物保健業務成為跨國公司中的領導者。
截止目前,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國有5個基地、15個辦公室,擁有約3600名員工。2017年中國凈銷售額取得兩位數的強勁增長,增幅高達43%。
在中國市場擁有良好表現的跨國藥企,不僅僅是勃林格殷格翰一家。賽諾菲2017年收入達到434.47億美元,同比增長3.6%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新興市場同比增長6%,這得益于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示,同比增長15.1%。
賽諾菲中國區總裁彭振科在接受健識君專訪時表示,2013年以來,賽諾菲中國市場營收連續5年雙位數增長。2017年,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60億元人民幣,同比實現15%的增長。(詳見:彭振科:2017年狂賺160億,賽諾菲如何打通中國市場的任督二脈?| 對話大咖)
2017年,阿斯利康實現年收入224.65億美元,同比下降2%,但中國市場表現強勁,全年實現同比增長15%,特別是在2017年第四季度,實現30%增長。
其中,腫瘤產品實現20%增長,肺癌產品年銷售額達到4億美元,非小細胞肺癌產品易瑞沙同比增長8%,另一乳腺癌主要產品芙仕得同比增長18%。此前,阿斯利康相關負責人在一次業內會議上表示,易瑞沙在通過藥價談判降價55%并進入醫保目錄后,市場份額增加了7%。
就中國市場目前的格局來看,80%的藥品銷售來自于醫療機構。2017年,中國醫藥市場規模約1.5萬億元,醫院市場的藥品銷售規模在1.2萬億元左右,零售藥店的市場規模為3000億元左右。這其中,外資藥企的藥品占據全國三甲及以上醫療機構70%左右的市場份額。
中國市場成為各大藥企增長引擎的趨勢越發明顯。2017年,中國政府對醫藥領域的改革持續推進,強勢利好新藥研發及上市,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傾斜度也越來越高。分析人士指出,未來跨國藥企依然是中國醫藥市場的主流。
挑戰不斷
在中國的創新,絕不只是藥物本身
盡管跨國藥企在華業績全線飄紅,但隨著醫藥政策的不斷變化,正面臨愈加嚴峻的挑戰。
近幾年來,跨國藥企在中國經歷了從“超國民待遇”到“降價前行軍”的巨大變化。自2016年起,國家啟動藥價談判機制,很多進口藥大幅降價,最高達到70%。此外,由于此前價格相較于國內產品價格還有差距,在各省招標時,進口藥早已失去了市場優勢,甚至沒有資格進入部分省份的醫保目錄。
事實上,國內醫藥市場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,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容量已日趨飽和。隨著中國政府打擊商業賄賂的力度逐漸加大,醫藥產業的全面升級改造,跨國藥企當前的發展模式局限愈發明顯。
2018年1月,默沙東公司宣布:原中國區域運營團隊(十大區及幾個事業部)將整合成兩個銷售部門:基礎醫療部門和院內及??漆t療部門;女性健康和男性健康合并成一個獨立部門;糖尿病事業部和2017年新成立的疫苗事業部、腫瘤事業部保持不變。
與此同時,武田制藥將原先的幾個事業部整合為兩個,特藥事業部和普藥事業部。而艾爾建宣布全球裁員1400人。盡管在公司的聲明中,并未確認中國區是否裁員,但其大中華區總裁趙萍的離職,或許會猜測出端倪。
而諾華、默沙東、梯瓦直接進行裁員,康德樂甚至出售在中國的業務來彌補大規模收購產生的負債。
早在2017年,德勤中國發布《新醫改新變局——跨國藥企的挑戰與應對》報告,直指跨國藥企在華的超國民待遇已經不復存在,相反,他們在華市場普遍面臨4大挑戰
●原研藥高溢價優勢不復存在;
●談判降價換市場不達預期;
●國產替代進口趨勢明顯;
●經營壓力促使藥企調整布局。
但,對于跨國藥企來說,并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。2017年10月,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》明確,加快上市審評審批,促進藥品創新和仿制藥發展。
或許,這正是跨國藥企的“拿手好戲”。2017年11月,阿斯利康與國投創新聯手在華組建新藥開發合資企業;2018年3月,禮來中國創新合作中心在上海重新開張;2018年4月,默克與華大創新中心戰略合作;羅氏和諾華也承諾繼續投入并擴大研發中心。
另外,輝瑞斥資3.5億美元在杭州布局生物類似藥基地,也應該在今年年中竣工。而賽諾菲也于本月推出“極創聯盟”,為外部企業及項目提供廣泛的機會和支持,結合醫藥生態圈的領先經驗,實現共同開發創新,開拓全新市場。
此次國家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、研究將急需的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的綜合措施,對掌握大量抗癌原研藥的跨國藥企,即是機遇,也是挑戰。但中國如恒瑞、信達、齊魯等抗癌藥創新企業的研發和生產實力都更具本土優勢,加上威力已畢露的醫保談判手段,原研藥在華以(降)價換量的大趨勢,正在逼近。
業內普遍認為,多家跨國藥企陸續更換了CEO,更印證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,未來將會通過調整公司策略重新占領市場先機。
但,不可否認的現實是,中國一線城市市場需求趨于飽和,專利原研藥的“專利懸崖”見底,以及中國對商業賄賂打擊力度加大等,各種“利空”促使下,跨國藥企在華的市場增幅必然放緩。